数字禹贡

复旦大学人文社科“历史GIS与数字人文研究”青年融合创新团队

地理调查表地名定位系统上线

想知道自己当年曾经生活过的那个古老的村落,在一百多年前叫什么名字吗?
想知道村里有几口井、几座庙、几所学堂,几棵大树吗?一起来地理调查表里探寻吧?

一个世纪,时光荏苒,沧桑巨变,物事人非,很多被记录在历史文献中的村落慢慢变成一个个文字符号,“她们”现在还在不在,有没有改变名称、有没有发生迁移、合并、分裂,有哪些更复杂的沿革变化,我们期待最熟悉乡土舆地的故乡人来给出答案!一起帮我们在地图上定位“她”!

查看更多内容

CHGIS V4版 1820年数据修正

CHGIS V4版 1820年数据修正

1820数据是CHGIS项目启动时最初完成的数据,主要用于数据库结构的研究和改善、数据编写的格式和要求、工作流程和概念,具有明显的实验性质。该数据主要以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册《清时期》1820年地图为底图,经扫描配准,手工矢量化而成。由于开发人员经验不足,导致最终完成的数据存在较多问题

甘肃地理调查表图库

甘肃地理调查表图库

甘肃地理调查表是光绪三十四年陆军部军咨处发起的地理调查的部分成果,也是宣统人口调查的重要成果。调查表式以县为基本调查单元,以自然聚落为最小调查单位。每个调查单元一册,基本形制为册页体四眼、或多眼线装,多为16开本。共包括66个县及县以上调查单元约7000个聚落户口信息。

宣统户口统计稿图库

宣统户口统计稿图库

清末筹备立宪,为了分配议员名额,进行议会选举,宣统年间清政府在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广大地区进行了一次人口调查,这就是宣统人口调查。此次调查数据与此前以赋税徭役为目的的传统户口登记数据有本质区别。系统研究宣统人口调查对深入了解和把握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Aster GDEM嘉庆二十五年范围数据

Aster GDEM嘉庆二十五年范围数据

ASTER GDEM是美国航空航天局和日本经济产业省联合研制并免费向公众分发的全球数字高程数据产品,覆盖北纬83°至南纬83°之间陆地部分的数据,达到了地球陆地表面的99%,是目前唯一覆盖全球陆地表面的高分辨率高程影像数据。

团队成员

山东肥城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学术兼职有聊城大学兼职教授、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运河学研究》编委等。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CSSCI / SSCI学术论文近40篇。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中国历史人口地理、移民与区域开发以及历史GIS与传统历史地理学交叉研究等方面。

路伟东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路伟东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山东郓城人,出生于陕西黄龙,历史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学术兼职有复旦大学长三角港口发展研究中心、海关史与海关文献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聊城大学兼职教授等。主要从事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城市史、海洋经济史、中外经贸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樊如森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樊如森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理学博士,2005年入职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长期关注环境问题,着重于历史环境变迁研究,对环境史研究亦有浓厚兴趣。研究区域锁定在新疆,尤其关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边疆开发与环境变迁”等问题亦。曾任东亚环境史学会(AEAEH)理事、现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副主编。

张莉 副教授

张莉 副教授

1984年生,2010年南京师范大学学科特区引进人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及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等项目多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等学术论文近20篇,国家发明专利3项。曾荣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等奖项。

胡迪 副教授

胡迪 副教授

最新文章

史地所2025级博士研究生李文静参加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2025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研究生研修活动

2025年8月22-28日,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2025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研究生开学典礼、2025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研究生毕业典礼、第三届专项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及2025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博士研究生研修活动在山东邹城举办。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025级博士研究生、本团队成员李文静及复旦大学37名专项博士研究生参加研修活动。 … 更多内容…史地所2025级博士研究生李文静参加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2025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研究生研修活动

数字人文时代中国历史地图文献存留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一项基于“数字运河”的探索

在数字人文飞速发展的当下, 构建数字化的中国历史地图文献存留体系已经成为包括 地图在内的图像类史料存留工作的重要课题。针对历史地图文献传世困难、留存分散、利用 不易等问题,基于数字人文的技术、理论与方法,展开地图资源的数字化与地图内容的数据 化,实现地图文献存储、管理、展示、利用及共享手段的数字化革新,可以极大提高文献资源 的利用效能和传播效率。 … 更多内容…数字人文时代中国历史地图文献存留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一项基于“数字运河”的探索

认知转型:近代黄土高原梯田水保功能的认知与早期实践

人们对黄土高原地区梯田的属性认知,近代出现了一次显著转型——在其本质“农田属性”外,扩展出新的 “水土保持属性”。这种认知的来源,除传统治黄思想中对中上游农田田制的关注外,近代实验农学的发展同样十分重要。但受近代中国动荡时局的影响,此项技术其时的推广并未达预期。尽管如此,近代知识分子进行的梯田水保探索, 为新中国成立后黄土高原地区梯田的工程建设与普及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 更多内容…认知转型:近代黄土高原梯田水保功能的认知与早期实践

ICHG2025举办“Historical population geography and its environmental resource effects” (历史人口地理及其对环境资源的影响)分会场会议,路伟东教授、团队成员吴宏韬博士生分别作报告

2025年7月18日,在国际历史地理学常设委员会组织下,由复旦大学、中国地理学会联合举办的2025年第十八届国际历史地理学家大会(ICHG2025),在复旦更多内容…ICHG2025举办“Historical population geography and its environmental resource effects” (历史人口地理及其对环境资源的影响)分会场会议,路伟东教授、团队成员吴宏韬博士生分别作报告

更多文章